兵团榜样丨刘学佛:一生情系兵团植棉事业
翻开兵团棉花的种植史,刘学佛是众多植棉能手之一。凭借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和甘于奉献的精神,刘学佛为兵团棉花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 农垦事业开创伊始,党和国家提出要把兵团军垦农场建成新中国粮棉基地。当时,在高纬度的天山北麓种植棉花史无前例。1950年,作为开荒先遣班班长,刘学佛带着战士们走上了艰难的植棉之路。 在甘肃临泽长大的刘学佛对种地再熟悉不过,在他看来,只要多出力气,就能种好地,种棉花也一样。没想到干了一年,结果却不尽人意:籽棉亩产仅有20公斤,到了第二年,亩产也只提高了15公斤。 在一次劳模大会上,刘学佛和战士们听说苏联植棉能手依曼诺娃生产组在90亩土地上,创下了亩产籽棉753.5公斤的高产纪录。 巨大差距深深刺激着刘学佛,他暗暗发誓,做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就要取得像依曼诺娃那样的成绩。后来,刘学佛遇到了苏联农学专家提托夫,为他带来了许多植棉新方法、新知识。 当时,大多数战士过去只种过小麦、玉米、大豆等,认为种植棉花也是一样的道理,种植株数要不稀不稠。提托夫提倡每亩棉花地应种植6000株,遭到了战士们的质疑。刘学佛不放过任何一次提升棉花亩产的机会,带头在自己的植棉小组采